相信大家都同意,Lego(樂高積木)已不只是小朋友玩具。近年,樂高每年都會推出新款 設計,部分產品更針對16年歲或以上的「成年人」,以發揮思考、創意及聯想力為賣點,是少數推出超過50年,但至今仍歷久常新及具代表性的「全球化」產 品。
翻查資料,Lego最初發源於二戰前的歐洲小國丹麥,以Billund作為設計及生產基 地,而 Lego商標若分拆出來解釋,則源自丹麥詞彙 “leg godt”,意思是“Play Well”,亦即「玩得好」。
最早期的Lego主要以木為原料,直至1949年,Lego創辦人Ole Kirk Christiansen嘗試改用塑膠,並發明可自由組合的積木設計,稱為“Automatic Binding Bricks”,容許玩家自由組合及改變積木的編排,但同時又無須過份費力便能分開及重組積木,成為今天Lego的初型。
最初版的Lego 以1947年英國推出的Kiddicraft Self-Locking Bricks為藍本,但自從Lego購買自己的壓膜機後,Lego修改了積木設計,並把積木定位為「系統玩具」,表示用家可自行組裝不同主題。所以,今天 所見,積木上依靠多個圓形及底部凹陷位「相互扣連」的設計,便在那段時候成型,使玩家可更易組裝及固定Lego。
但Lego的設計當時並無即時獲得空前成功,當時大部分消費者對使用塑膠這種「新物料」 作為積木原料仍有保留,所以當時歐美各國對Lego普遍的銷售反應一般,大批賣不去的Lego被退回工廠,究其原因,主要因為當時大部分消費者普遍仍未掌 握Lego不同系列可相互兼容及自由組合的特質,亦看不到Lego積木可不斷延伸的可塑性,透過個人創意,把Lego變化自行定義和重新演繹。
自1954年開始,Lego一直尋找一種合適的物料作為原材料,並不斷改良,直至 1958年,Lego正式申請專利,推出與今天設計完全一致的Lego積木(所有當時推出的Lego可與今天的Lego完全兼容)使Lego開始逐步邁向 國際化。
當時的Lego主要以紅、白、黃、藍為主,只有少數組件如樹木才是綠色,可見當年生產技 術對Lego發展仍有一定限制,但北歐人早於40年代已率先運用新物料及系統概念把傳統積木改造,並嚴格遵從專利及國際法開發產品,這些都是Lego早年面對競爭仍能拓展市場的主因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